是不想而非不能
「西遊記」裡描述「唐玄奘」到西方取經的艱辛歷程,十分膾炙人口,民間廣為流傳。
禪寺裡有兩位和尚,一個是窮和尚,另一位則是富和尚。富和尚很不以為然說:「到印度的路途那麼遙遠,我早在幾年前就有這個打算,卻一直無法成行。你憑什麼去得成?」窮和尚去意甚堅,很自信地說:「天下無難事,我只要一個缽、一個水壺和兩條腿就夠了。」
果然,過了兩年,窮和尚從印度回來,還帶了幾本經書送給富和尚。只見富和尚滿臉靦腆,久久說不出一句話來。
很多人常會將自己的「不想」改變,誤認為是「不能」改變。「不想」關係到意願:而「不能」則是牽涉到能力。
富和尚不是沒有能力到印度取經,而是不想付諸行動。人生十有八九決定於你的態度,以及你所做出的反應。
要形容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,通常用「未開發」、「開發中」、「已開發」分別代表不同階段。同樣地,對於一個人的靈性成長,依其個體的覺醒狀態,也可以用「未覺醒」、「半覺醒」、「覺醒」三個層次,象徵一個人的靈性階段。
對於絲毫沒有意識到問題本質和根源的人,通常還處於靈性未覺醒狀態,缺少問題意識,因此不可能有內在動機出現,驅使他去改變自己。
必須當一個人能夠意識到外在環境發生的一切,其實都如實對應到內在議題時,才進入到「半覺醒」狀態;只要再搭配足夠的心動和動悉力,意識就會逐步覺醒,轉機隨之出現。
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
是不想而非不能
凌晨2:00
0 comments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