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統日報有限公司. 地址:花蓮縣花蓮市和平路336號1樓之1 電話:038356141-3 hualien.info@gmail.com

政治

焦點、府會、民代、鄉市鎮、廣場

綜合

社會、一般、工商、生活、廣場

美食

餐廳、小吃、飲品、特產

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

左手握右手


左手握右手
  有一則笑話是這麼說:
  牽辣妹的手,心裡一直在顫抖。牽小姨子的手,只恨當年牽錯手。牽太太的手,好像左手拉右手,一點感覺都沒有。
  其實,在我們的生活週遭,左手拉右手,並不是什麼事都是一點感覺都沒有,甚且是會感覺更強烈。
  張三是一位超級房地產商,眼光準,又懂得談判行銷,可是對營造事業不在行。
  而李四是一流建築商,但是個性木訥,一直無法拓展自己的事業規模。
  張三跟李四,在一次偶然的聚會裡結識,成了好朋友。後來,兩人竟搭起合作之橋,合夥做起生意來。
  沒想到,合夥的第二年起,他們的技術竟增加了四倍的生產力。關鍵在於,因為他們的密切配合,善用各自的優勢,完成了彼此無法單獨做好的事情。張三忙著買建築用地,拚命銷售建屋;而李四則積極規劃蓋屋,推出不少經典之作。張三李四在產業界,一時成為令人羨慕的最佳拍檔。
  張三與李四,就像一雙筷子,誰也離不開誰,而且一起嚐盡酸甜苦辣。如果有一方退出離開,筷子只不過是一根叉子而已,完全失去筷子的功能。
 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便是一個相互幫助、相互協作的過程。如果能彼此扶持,取長補短,一加一的力量必定大於二。一與二的結合,不僅止於兩者之和,而更有可能造成乘數的結果。
  如果忽略了這一點,人就成為沒有感情的孤獨個體。

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

海水不可斗量


海水不可斗量
  顧客的購買能力,由他口袋裡的金錢決定,而不是靠他的穿著儀表。所以,看清客戶的錢袋,比看中他的外表更為重要。錯估形勢,將可能誤判局勢,弄巧成拙,適得其反。
  想當年,一對老夫妻相偕去拜訪哈佛的校長。因為事先沒有預約,而且兩人的穿著普普通通,一點也不起眼。校長的祕書認定他們不是大有來頭,而且校長也不可能有這種鄉巴佬的朋友,便藉詞校長很忙,想敷衍了事。
  老夫妻很有耐性,說他們願意等。結果,左等右等,過了幾個鐘頭,祕書一直不理不睬,希望他們知難而退。
  秘書無可奈何,終於向校長通報。校長不耐煩地同意接見。老太太告訴校長:「我的兒子曾經再這裡讀過一年書,但去年他意外死亡,我和丈夫想要在校園裡為他留個紀念物。」校長並沒有被感動,冷言冷語回答:「如果在校園裡造個雕像,那不是把這裡當墓園了!」可是,老太太誠懇說出:「我們不是要立雕像,我們是想捐一棟大樓給哈佛。」
  校長顯然有些震驚,但是端詳老半天,也看不出他們是什麼有錢人,於是輕描淡寫說:「妳可知道蓋一棟大樓得花七八百萬美元!」老太太沉默一會兒,轉過頭對丈夫說:「只要七八百萬就可以蓋一棟教學大樓,倒不如我們自己建一座大學來紀念兒子!」
  就這樣,美國富豪「史丹福」夫婦離開哈佛校長室,他們在加州創立「史丹福大學」來紀念他們的兒子。到今天,史丹福與哈佛同樣是美國第一流的大學。

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

適可而止 才能前進


適可而止 才能前進
  布袋和尚的「退步原來是向前」,深富哲理;也有人說:「適時而止,才能前進不停。」一樣令人省思。
  許多事,敗於止,也成於止;許多人,成於止,更敗不止。
  敗於止,是半途而廢;成於止,是懂得分寸。成於止,是急流勇退;敗於不止,是缺乏遠見,淺思寡慮。
  一則故事,與君分享:
  「沈萬三」是明朝初年江蘇昆山大富,富可敵國。他為了討好明太祖朱元璋,建立新王朝,拚命輸銀納糧。他配合朱元璋修築金陵(南京)城牆,出資包攬總工程的三分之ㄧ,品質好,又提前完工,還大獻慇勤要拿錢出來犒勞將士。沒想到他的大方,竟然弄巧成拙,惹怒了明太祖;「朕有百萬雄師,你犒勞得了嗎!」
  可惜,財大氣粗的沈萬三沒聽出弦外之音,面對如此話難,居然大言不慚回稟:「即便如此,我依舊有能力犒賞每將士銀子一兩。」
  想當年,朱元璋舉兵爭奪天下時,江南富豪支持敵對勢力,讓朱氏吃盡苦頭。這回好不容易建立王朝,覺得「國強」不如「民富」,實在無法忍受。沈萬三的僭越,想代天子犒賞三軍,仗著有錢便想將手伸入軍隊,真是火冒三丈!
  朱元璋決心修理沈萬三驕橫氣焰。有一天,朱元璋給沈萬三一文錢說:「這一文錢是朕的本錢,你給我去放債。只以一個月為期限,第二日起到第三十日止,每天取一對合。」
  所謂「對合」是指利息與本錢相等,亦即每天利息百分之百,利滾利。沈萬三財迷心竅,這有何難?慨然受命。可是當他回家一算,嚇得屎尿直流。因為,第二天本利2文,第三天變4文,到了第十天512文,第二十天524288文,最後一天總共是536870912文。5億多,沈萬三當然傾家蕩產,流放到雲林邊疆。

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

賺錢機會從會花錢開始


賺錢機會從會花錢開始
  錢,不是萬能;但是,沒有錢,萬萬不能。
  儘管大家都說:錢是身外之物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;可是,世間有多少人不是「見錢眼開」、「視錢如命」呢!
  在商場上流行一句話:「消費刺激生產」,正好也印證了民間的說法:「花出去的錢,才是自己的。」
  清朝「紅頂商人」胡雪巖認為:「錢就是用來花的」,只有會花錢的人,才會感受到花錢的樂趣,從而更積極地想要賺錢。
  對於花錢,胡雪巖有一套理論:
  第一,捨得給手下的人,從不虧待,有錢大家分享。所以為他做事的夥計,捨命效力,即使曾經遭遇擠兌風波,不離不棄,同心協力。
  第二,擅長「以錢買路」,抓住官場中能利用的每一根「救命繩」,讓「關節」打通,血脈暢通,筋骨活絡。
  浙江巡撫「黃宗漢」因案被調離,他所虧空的公款,由胡雪巖填補,渡過危機。此後黃宗漢一直惦記這份恩情,並且在胡雪巖需要幫忙的時候,伸出援手回報。
  第三,花錢買名聲。「太平天國」鬧事,百姓流離失所,傷病纍纍,於是胡雪巖獨排眾議,到處送藥。雖然花了不少錢,但是建立了口碑,大家都知道杭州有個「胡大善人」經營的「胡慶餘唐」,名號終於在眾多藥店中脫穎而出。
  俗話說:「財散人聚,財聚人散。」錢攥在手裡是死錢,只有不斷流通,錢便能成為「再生資源」。
  「賺錢從會花錢開始」,從現代廣告學中得到印證。不先花錢打廣告,怎麼會有人知道你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膏藥呢?

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

說了不做 做了不說


說了不做 做了不說
  有些事情,可以說,不可以做;也有些可以做,卻不可以說。某些事,先做了再說;卻有時候,說了再做。但是,有很多事情,不可以說,也不可以做;也常常要可以說,更要真正去做。
  直言不諱,言行一致,未必就是正人君子。怎麼說?如何做?是做人處事的一門大學問。
  有很多心機重、擅權謀的人,總是說一套,做又是一套。說了不做,做了又不說,有時候不說也不做,乾脆讓你揣摩體會,成就好事是理所當然,敗事則由你承擔後果。
  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,是一種感概與無奈。因為很多時候說也不是,做了又得罪人。
  「說了不做,做了不說。」即是對兩面三刀,八面玲瓏取巧討好的人的描述與諷刺。
  有人一臉謙卑,滿心仁義,卻出口不說真心話。講的是人情意哩,做的盡是傷天害理。也有人睜著眼睛說大話,閉著眼睛說夢話。
  同門較勁,留力不留手,一肚子壞水,人前手拉手,背後下毒手;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。
  更有很多人,講的跟真的一樣;可是,口惠而實不至,口如注,言無據,口說如風過,他的話可以聽信,連狗屎都可以吃。
  鼓空聲高,人狂話大。兔子嘴,三片唇,死豬不怕開水燙。好話不靈,毒咒卻最準。
  從來直言不易信;隱約之辭,更不可輕信。

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

英雄不論出身低


英雄不論出身低
  「食色性也」是一劑預防針,用來掩飾禮法外的男女情愛關係。
  當今一般史書上,對「至聖先師」孔子的出生,都採取一筆帶過的方式,這實際上是因為關於他的出生,一直到今天還存在著太多的疑點。
  歸納起來,對孔子的出生有幾種說法:
  第一,「史記」採「野合說」:孔子的母親「顏氏」與「紇」野合而生孔子。這個「野合」,在現今的說法也許就是「不倫戀」,被視為是不符合正式的禮法與道德要求。
  其次是「祈禱」而生:孔子的父母親祈禱於「尼丘山」,有感而生孔子。這個說法很難令人理解,或許是穿鑿附會而來。
  第三,「夢生說」:與祈禱而生說法十分類似,神化孔子,圓潤「大聖人」的形象。
  第四,「私生子」說:這是後人爭議最多的說法。許多研究孔子出生的人認為,孔子的母親言是很長一段時間,都向孔子隱瞞他父親的身世,甚至他在生孔子之前並沒有住在孔家。而且,孔子自己也說「吾少也賤」,有人猜想也許顏氏是一位地位低賤或傭僕之類的女子,她與孔子生父「野合」而生下孔子。
  若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,其實「父不詳」,甚至「私生子」,已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情;只是在過去封建社會,重視出身門弟,對孔子聖人地位的衝擊,會造成嚴重影響,很多人不敢輕碰這問題。
  「英雄不論出身低」,我們所尊重的是孔子的「思想」,而不是他的出身門弟,父母生小孩,小孩根本沒選擇餘地。若是有人挖根究底要去「考古」,畢竟無法做DNA比對,有誰還能相信?又究竟有多少實質意義!

這回運氣好沒有風


這回運氣好沒有風
  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就,要永遠保持謙虛;因為,細微的破綻,可能導致重大失敗,「千里決堤,毀於蟻穴。」
  有一位老林工現場解說當年伐木經驗。早年時候,還沒有鏈鋸,伐樹工具只有斧頭。老林工指出:樹總是朝向支撐小的那一邊倒下;所以,你如果想讓樹朝那個方向倒落,只要削弱那一方的支撐便行。老林工特別提醒:要是你不知道樹倒的方向,就不要去砍它,否則容易發生危險。
  老林工解說完,應大眾要求示範伐樹。老林工雙掌摩搓,揮起斧頭,就向一棵直徑五十公分的雜木砍去。
  不到十分鐘,那棵樹果然不偏不倚倒在空曠處。眾人歡呼鼓掌。老林工將枝椏修剪,不到幾個小時,伐成一堆整齊圓木和薪柴。當他舉起斧頭扛在肩上,正待轉身離去謝幕時,他向羨慕的觀眾說:「我的運氣好,沒有風。伐木永遠要提防風。」
  老林工言外之意,印證在一件醫療意外事件上。一位心臟手術病人,過程極順利,恢復情形也很好。然而,病人腿部在手術前有一處割傷,傷口感染病菌,又擴及到肺部,導致肺部喪失機能,功虧一簣。
  平時,一個小傷口,無關痛癢;但是,在重要節骨眼,可能就會造成致命傷。
  「永遠要提防風」,簡單的事情,道理極淺,但是唯有智慧才能了解體認。
  當你志得意滿,得意洋洋時,最好記住老林工訓誡的話:「我這回運氣好,沒有風。」

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

桃園三結義的疑思


桃園三結義的疑思
  眾所周知,「三國志」不等同於「三國演義」。
  「三國志」有史實依據,而「三國演義」是明朝「羅貫中」依照「三國志」改編寫的章回小說,偏重於戲劇性。
  在三國演義中,「劉備」、「關羽」和「張飛」在桃園「三結義」,流傳民間,成為佳話。「紅關公、白劉備、黑張飛」的「桃園三結義」,老幼皆知。
  但是,很少人知道,正史中的這三個人,從來沒有結拜兄弟的記載。
  「三國志」有關於「關羽傳」寫:劉備創業之初,和關張二人「寢則同床,恩若兄弟;而稠人廣坐,侍立終日。」這裡的「恩若兄弟」只是對他們融洽關係的一種描寫而已,並不是真的結義兄弟。
  而在「張飛傳」裡也說:「少與關羽共事先主劉備,羽年長數歲,飛兄事之。」關羽比張飛多幾歲,張飛對關羽以兄長相待,也是人之常情。
  關羽敗走「麥城」,當時曹操之子曹丕已繼位,他問群臣:劉備會不會出兵替關羽報仇?大臣劉曄答說:劉備與關羽「義為君臣,恩猶父子。」劉備必定會出兵討伐東吳。這說明在曹魏的人眼中,關羽和劉備「恩猶父子」,而不是結拜兄弟。
  中國人重倫理,「君臣如父子」,即便是劉備和關羽的感情再親密,也絕不能隨便稱兄道弟。
  根據元代學者「胡琦」考證:關羽生於漢延熹二年,西元一五九年,比劉備大兩歲。清朝康熙年間,也有人在關羽「解州」老家挖出關羽祖墳的墓碑,上面刻寫關羽生於漢延熹三年,亦即西元一六○年,從側面證實胡琦的說法。如照這個說法,就算關羽和劉備真的結拜兄弟,關羽真的是「大哥」才對!

毛毛蟲效應

毛毛蟲效應   現代科學文明,教育也普及;可是,沒有大是大非觀念,人云亦云,盲從附隨的人,到處充斥。只要有群眾運動,就湊熱鬧,跟著起鬨。   對於這種缺乏主見,專愛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追跑的現象,我們形容是「毛毛蟲效應」。   十九世紀昆蟲學家「法布林」就曾做過一項實驗:   在非洲和地中海一帶,有種毛毛蟲,牠們習慣群居。這些毛毛蟲外出覓食,通常是由一隻「隊長」帶領,其餘的一隻接著一隻,排成隊伍前進,隊伍最長的最高紀錄是六百隻。   法布林的實驗是:讓這群毛毛蟲的隊伍形成一個圓圈。結果這群毛毛蟲就一直繞著圓圈走,沒有一隻脫隊溜走,也沒有另闢蹊徑,改變隊形;甚至沒吃沒喝,停下休息。   這個實驗進行了將近兩天,守紀律的毛毛蟲隊伍,絲毫不亂,只是沒頭沒腦,一個勁地跟著前面的毛毛蟲同伴走。   一直到其中有一隻毛毛蟲,因為連續走了那麼久,不吃喝,也沒休息,終於精疲力竭倒了下去,才打破隊形,紛紛散去。   群居動物為了保護自己,而依賴團體生活,只要有得吃,大家吃得飽;吃不飽,就容易亂了。   有些時候,團體紀律與團隊意識可以形成一股力量,就如同中國大陸習慣說的「人多力量大」;但是,要是把自己的腦袋,也掛在別人頭上,那就非常危險的。   「群眾運動」就是這樣被玩起來的,「民粹」的力量,勢如排山倒海。跟在隊伍中的,也不知有多少行屍走肉,愚昧盲從卻不自知。